7月1日起,强制性国家标准《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将正式实施。新标准是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领域的第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对固定装置稳定性、佩戴装置强度、吸收碰撞能量、耐穿透、护目镜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
有业内专家提示,挑选头盔要认准3C认证等,同时要注意,安全头盔也有自己的使用寿命,一般为
2到3年。
调研称市场上8成头盔不安全专家:警惕50元以下产品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摩托车保有量已近1亿辆,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已成为百姓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而在日常生活中,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是道路交通事故中降低驾乘人员头部伤害的重要装备。有统计数据显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因颅脑损伤导致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
根据北京市交管部门的统计,截至今年6月15日,北京市电动自行事故同比上升了3成,而其亡人事故已经占到全市交通亡人事故的29%。
不过,在很多地方,驾乘人员不佩戴或未按照规范佩戴头盔的现象十分普遍。
“自公安部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以来,各地市民佩戴头盔有了显著提升。但是,我会调研分析,目前80%以上电动自行车社会存量头盔不能起到保护骑行者安全的作用。”广东省电动车商会执行会长蓝世有在日前举办的“头等大事,保命新盔”解读头盔新国标媒体研讨会上介绍过这样一组数字。
另外,蓝世有分析,目前市场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头盔价格差别很大,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根据成本核算,
50元以下的头盔大多为“三无”产品,没有3C认证。在“新国标”发布前,
80%的头盔都不能达到安全标准,而一些商家赠送的头盔也多为不合格产品。
一般而言,这些劣质头盔的外壳通常是用回收塑料制作,外壳体过薄且没有采用ABS材质,内衬没有采用EPS,护目镜容易破裂且透光率差。劣质头盔在事故中极容易破碎,不但不能保护骑乘人员,反而会造成扎伤等二次伤害,被称为“头顶上的刀片”。
该如何挑选合格的头盔?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专家介绍,消费者自行选购头盔时,应该奉行“五步法”:
看、闻、按、戴、问。
一看,看产品的外观、结构组成(硬质的外壳、厚实的缓冲层、较宽且牢固的系带和插口)以及规范的中文标识,包括规范的厂名厂址、产品名称、执行标准、合格标志等。
二闻,用鼻子闻一闻头盔是否有刺激性气味,选择无气味或气味较小的产品。
三按,用手稍用力按压头盔的发泡材料缓冲层,选择缓冲层手感密实或有轻微反弹感,不出坑、不掉渣的产品。
四戴,试着佩戴头盔,头盔与头部贴合,佩戴舒适,如果配有护目镜,选择护目镜透光性能更好的透明镜片。
五问,不同头盔种类的防护性能不一样。“新国标”实施后,B类头盔仅适用于电动自行车乘员,A类头盔既适用于摩托车乘员,也适用于电动自行车乘员。在购买骑乘人员头盔时,要选购有3C认证标志的产品。而从价格看,符合“新国标”头盔的价格多在60元以上。
蓝世有介绍,符合“新国标”标准的优质头盔主要有几大部件:壳体、缓冲层、佩戴装置、内衬棉、护目镜,而且每个部件都采用较厚的材质,比如:壳体厚度建议在2毫米左右,缓冲层厚度建议在20毫米以上,佩戴装置织带宽度需要大于或等于20毫米且锁扣必须有一边是橙色或者红色;而护目镜必须是透明的,尽量不要带颜色的护目镜。
网友评论:
50元不是区分头盔质量的唯一标准,但低于50元的头盔大概率达不到安全标准。购买头盔前
询问清楚,避免买到以次充好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