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初上
青口夜市就开始躁动起来了
人来人往
摊主们忙着招呼顾客
叫卖声此起彼伏
95后的摊主范丹丹就是其中一位,她戴着口罩,穿着工作服,正在烟熏火燎中为顾客煎铁板豆腐。今年28岁的范丹丹,已经是2个孩子的母亲,2014年从老家山东来到义乌后,便和丈夫一起在青口夜市经营铁板豆腐和狼牙土豆。

丈夫负责前期工作,她负责制作售卖。在青口夜市他们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这个出单比较快,比较简单,成本也比较低。刚开始的时候一年也能赚十几万元。”

好景不长,因为疫情因素,夜市时常会“停摆”,逛夜市的人也相对少了。这可愁坏了夫妻俩。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开启了“摆摊直播”。在煎烤区旁边支起4部手机,一边摆摊一边直播,没想到观看的人挺多,还招来了一批学员。

丈夫赵阿庆告诉记者,这几年,他们已经收了三四千名学徒。现在每天都有学员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我是江苏淮安的,通过直播看到的,过来找范姐学习。”一名学员坦言,“希望我能早点学到手艺,回老家开家很火爆的小吃店。”
晚上7点以后,街上人流越来越多,食客纷纷涌入。煎豆腐是一门技术活儿,不仅要掌握好火候,还要把握好时间。过程中,油烟裹挟着热气直往范丹丹的脸上扑,她的眼睛被熏得眯成一条缝,汗珠挂满额头。

“下个就是你了,帅哥,微辣还是多辣。”
“8块一份,这个最少要5分钟。”
“因为前面排队人比较多,稍微等一下就好。”

因为生意火爆,范丹丹夫妻俩每天都会准备土豆500斤,豆腐250斤,但还是每天都不够卖。丈夫赵阿庆负责每天的食材准备工作,他告诉记者:“以前老担心切了卖不完,还得浪费,这东西不能隔夜。现在每天不够卖,还得稍微多备一些。豆腐基本上晚上10点左右就卖完了。”
“现在每天能卖600多份,收入六七千吧!大家都叫我‘豆腐西施’,叫我老公‘土豆郎’。”夫妻俩说想趁着年轻多干点,将小吃摊一直做下去,买个大房子把老家的父母和孩子都接过来。事实上,在义乌有很多像范丹丹赵阿庆这样的夫妻档,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异乡人。同样,也有很多人像他们一样艰苦创业,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
来源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总站 义乌市融媒体中心